擂茶其實是逃難餐?認識客家傳統茶文化!

記者/顏永欽 編輯/陳凱詩 2018/02/24 08:00

客家美食文化—茶飲

客家人獨有的擂茶文化和東方美人茶,自古以來即影響著客家人的生活,擂茶不但是客家人逃難存活的救命茶飲,近來亦成為國人體驗客家文化的休閒活動之一;而早前客家人小規模栽種茶樹、製茶,飲茶成為客家人的日常習慣之一。

東方美人茶

客家獨有的「東方美人茶」躍上國際茶飲舞台成為高級茶葉。

東方美人茶又名「膨風茶」,一般以桃、竹、苗等中低海拔丘陵的客家聚落為主要產地,林玉萍說,傳說早年客家人種茶,茶葉被小蟲子叮咬市場上卻以風味特殊高價賣出,茶農回鄉後提及此事,卻被指為「膨風」(吹牛之意),而又傳說英國茶商將此茶呈給女王後,茶葉如絕色美人在水晶杯中漫舞,因而賜名「東方美人」,從此兩種茶名不脛而走,也成為客家庄獨有的特色茶葉。

茶樹上的一心二葉葉緣長出微細毫毛。一心二葉的東方美人茶葉片部分十分細緻,與烏龍茶大葉片差異極大。

東方美人茶需有「小綠葉蟬」叮咬茶芽後,產生酵素影響光合作用而產生特殊風味,加上製茶時有道特殊的「靜置回潤」工序,所以風味特別溫潤,最好的茶還帶著蜂蜜香或熟果香。

經製茶程序後亦會出現白色毫毛,因而東方美人茶又稱「白毫烏龍」。

每年端午節前後是最佳採製時間,以往每逢採茶期間,客家婦女忙著採茶,男丁們則負責製茶,累了渴了就喝粗製的東方美人茶,整個村子彷彿「泡」在茶香中,除了飯後閒暇喝茶,客人或親友來訪,也以茶招待,山城中的客家村,幾乎全村皆賴「東方美人茶」為生。

東方美人茶適合以瓷壺和玻璃壺沖泡,可看到茶葉在杯中伸展「舞動」的舞姿和金黃色澤茶湯。

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特有茶飲文化,既可充飢又可解渴。

擂茶其實是客家人的逃難餐!也曾是早年客家人嬰兒時期的主食。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中原地區客家人歷經五次大遷徒,逃難途中,先將五穀雜糧炒熟放在背包中,餓了渴了,就放在粗碗公中以堅硬的樹棍磨粉泡水食用,既可充飢又能解渴。起源雖是古早歷史,但直到早年民生經濟尚未好轉前,客家人的嬰幼兒時期都還吃著以生米磨粉泡熱水做成的擂茶取代奶水。

早期較為窮困的客家人,也以擂茶為主食,在客家人的生活文化中是不可磨滅的記憶,一個擂缽、一根擂棍,還有香味四溢的五穀雜糧,小孩子們輪流擂茶,既是玩樂,也是增進感情的方式,做好後全家一起享用,更添溫馨氣氛;後雖經濟起飛擂茶沒落,但十多年前又重燃擂茶文化,透過遊客親自體驗、招待客人等推廣,讓外人認識這獨特的客家茶飲文化。

擂茶過程中,先放入茶葉磨粉,再加入芝麻、花生、松子和五穀粉等擂成粉狀,放些開水再擂成泥狀,最後加入適量開水,就成了可以飲用的「擂茶」。

擂茶需手握擂棍,左手在上固定,右手繞圓研磨,直到所有材料磨成細粉才完成。

柚子茶

以前客家人生下女兒後,會特別製作兩、三個柚子茶,掛在煙悤上燻乾,保存至女兒出嫁時做為陪嫁珍品,所以也稱「成年茶」,當女兒生產時,再煮成茶飲給產婦喝,即可淨身又不易感冒;柚子茶製作方式是將柚子肉挖空,將柚肉與茶葉混合再塞進柚子內,幾乎是所有客家庄都會製作的十分獨特茶品。

酸柑茶

客家人利用過年時採下的酸柑挖空,再將柑肉與茶葉拌勻後塞回酸柑內,以大鍋焙火燜蒸,以前是九蒸九曬才能完成,現代使用機器乾燥也要製作半年左右,再放置三至五年風味才夠,是客家人的健康茶飲。

延伸閱讀:
北、中、南麵線大不同?庶民小吃「麵線羹」的各地特色是...
客家古早味:豬籠粄,顏色鮮豔的另類菜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