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甜北鹹?7種台灣經典美食,南北口味大不同!

示範/梁幼祥、魚夫、葉怡蘭、王浩一 2016/10/26 11:00

台灣面積雖小,但同樣的小吃南北卻有不同面貌,本文精選7種小吃做比較,一起來看看熱愛台灣味的你,是不是夠瞭解這些台灣小吃呢?

南甜北鹹,真有這回事?

台灣早年經過日本殖民,後來大量外省人遷台造就各地百花齊放的飲食面貌。幅員不大,但小吃卻因地形的阻隔略有差異,許多人會用「南甜北鹹」形容台灣飲食,不過美食家葉怡蘭及梁幼祥異口同聲說:「其實北部口味並不鹹,只是相較之下不那麼甜罷了。」若要論「鹹」,中國的口味才稱得上鹹,「在民國政府遷台以前,台灣傳統的口味的確更加清淡。」梁幼祥說。

坊間對南台灣嗜甜的原因眾說紛紜,老一輩總愛說台南早年產蔗糖,有地利之便因此飲食受到影響。但現居台南的魚夫與王浩一皆表示,南台灣口味較甜受福州菜影響甚大,福州菜是閩菜之王、也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特色就是味道偏甜且融合蒸、炒、煨、燉等技巧,在台發展史可溯至明朝,當年鄭成功來台就是帶著福州廚師為鄭家人料理,台南美食尤其明顯有福州菜系基因,如碗粿、胡椒餅、佛跳牆、紅蟳米糕都可溯源至福州菜系。而南台灣的潤餅(春捲)撒大量花生糖粉、肉羹湯加些許糖等,也都是福州菜系融合台灣飲食的結果。

美食葉怡蘭有另一說,早年糖並非庶民調味料,而是富貴人家的甜點,屬奢侈品,她認為較富裕地區易有嗜糖習慣,如上海菜系也較其他區域甜,可算是生活優渥的表現。

族群融合,美食也相融了!

說到料理手法,台灣早年喜歡用汆燙方式烹調食物,外省移民帶來燉、燒等技巧,各式調味料也來台,還有後來根深蒂固的麵食文化,都是屬於外省族群融合的產物。葉怡蘭回憶,小時候很常到附近眷村旁吃乾拌麵及陽春麵,當時大家稱那種麵食為「外省麵」,現在已完全融入台灣庶民小吃裡。

全台各地都有眷村,然而北部影響卻最大,梁幼祥說到,初遷移台灣時,有錢外省人多集中台北,各式外省館子因應而生,尤在行政院、立法院等行政區附近最多,當年連繫不便又流離失所,同鄉人常在家鄉館子打聽親人下落、互相取暖,讓各派系飲食得以流傳。

而另一種台灣在地特色菜系「客家菜」,則影響台灣飲食文化不深,而是在各部落自成一區,不過客家人民族性強,倒是保留了專屬的「鹹、香、肥」3個重點特色。「鹹」是為了保存食物,也可補充勞動所失的鹽分;「肥」可補充整日工作所需之熱量;「香」則誘人食慾,反映早年客家部落「勞力為主」的生活。近來政府年年舉辦「客家美食料理比賽」,之前更有廚師參加「日本國際料理人大賽」以創意客家菜奪得2座金獎,也讓客家飲食文化漸在國際發光。

【下一頁:南北不一樣!這些料理作法大不同】

南北不一樣:潤餅

台灣早期在春節及清明時會以潤餅祭祖,今日已逐漸演變成庶民小吃。北部潤餅會將料全放入大鍋裡煮,起鍋前用大夾子瀝出水分、配上一塊紅糟肉包入餅皮,撒上少許花生粉,口感濕潤;南部又稱潤餅為春捲,做法比北部講究,每一種料都必須分開炒過料理,花生糖粉也比北部甜上許多;部分店家會費工地自製餅皮增加口感,但不限南北。

北部

做法:將所有餡料入鍋煮熟,要包時再瀝乾,最常選用的肉類是紅糟肉,最後撒上花生粉,有時會以蛋酥替代。
口味:清淡中有鹹香。
口感:濕潤。
其他:餡料多為高麗菜、紅糟肉、紅蘿蔔。

南部

做法:配料先分別炒過再包,選用的肉類多以香腸、滷肉為主,最後撒上花生糖粉。
口味:甜味重。
口感:乾爽。
其他:餡料多用豆乾、蝦仁、香腸、高麗菜、香菇、滷肉。

配料放進大鍋中熬煮,包進餅皮前用大夾子瀝乾,濕潤口感呈現北部潤餅的特色。鋪滿各種餡料再撒上花生糖粉提高甜味,是南部春捲的一大特色!

南北不一樣:肉粽

粽子是承襲外省的做法,北部受彰州影響大,先將生糯米與配料拌炒後,粽葉則多是包入桂竹殼中蒸熟,北部粽粒粒分明、粽型鬆散,吃起來口味較重。南部粽則受到泉州的影響較大,習慣將生糯米先浸泡水,再包入醃漬過的餡料一同水煮,口感黏稠,王浩一提到,大都用月桃葉或麻竹葉包粽,經水煮後散發淡淡葉香。

北部

做法:先將生糯米及餡料爆香拌炒,再包粽葉放入蒸籠蒸熟。
口味:口味較鹹。
口感:粒粒分明。
其他:多用桂竹殼包粽。

南部

做法:將浸泡過水的生糯米、餡料用粽葉先包好,再放水中煮熟。
口味:口味較清淡。
口感:黏稠、軟爛。
其他:多用月桃葉、麻竹葉包粽。

用蒸籠的水氣將肉粽蒸熟,餡料不會過於軟爛,是北部人慣用的烹調手法。以生糯米直接入內餡,再以大鍋水煮4個多小時,是道地南部粽做法。

南北不一樣:米糕

米糕南、北部的製作方法差異甚大,口味也不盡相同!北部是類似油飯的做法,先將香菇、肉塊、蝦米以油蔥炒出香味,再放入杯子中塑型蒸熟,使其成圓筒狀,也是「筒仔米糕」名字的由來,要吃時將杯子倒扣而出,最後淋上的海山醬更是北部筒仔米糕的重點之一。魚夫表示,南部的米糕是滷肉飯的延伸版,將糯米蒸至熟透後,再加上肉鬆、肉燥,肉燥香味濃厚,米粒分明、口感乾爽。

北部

做法:將餡料、糯米與油蔥炒香,再放入小杯蒸熟,上桌大多會淋上海山醬提味。
口味:多會加入由味噌、番茄醬、辣椒醬、糖調製的海山醬,甜味重。
口感:濕潤、軟爛。
其他:餡料多為香菇、肉塊、蝦米等。

南部

做法:多會用檜木桶將糯米蒸熟後,食用前再淋肉燥、魚鬆(或肉鬆)、小黃瓜等。
口味:常見淋肉燥,味香濃。
口感:粒粒分明、具口感。
其他:糯米無添加內餡。

北部的米糕通常會將糯米與配料事先炒香後,再放入小杯中蒸熟。以碗盛裝炊蒸糯米飯,搭配肉燥、醃小黃瓜、魚脯和土豆等配料,是南部米糕的特色。

南北不一樣:碗粿

碗粿雖是以在來米製成,但南北餡料卻有很大差異,北部客家碗粿因當年客家人生活窮苦,沒錢加肉等內餡,只用純在來米漿蒸熟,吃時會以配料香菇炒菜脯與醬油膏搭配。南部碗粿則會在蒸之前,就先放入肉塊、香菇、蛋黃、菜脯等配料一同蒸熟,比起北部客家碗粿,口味層次更豐富,也是台灣較廣為流傳的做法。

北部

做法:將餡料、糯米與油蔥炒香,再放入小杯蒸熟,上桌大多會淋上海山醬提味。
口味:多會加入由味噌、番茄醬、辣椒醬、糖調製的海山醬,甜味重。
口感:濕潤、軟爛。
其他:餡料多為香菇、肉塊、蝦米等。

南部

做法:在碗底放入餡料,倒入在來米漿一起蒸熟,食用前淋上醬油膏,或可加入蒜泥增添風味。
口味:豬肉、香菇等餡料味道融於其中。
口感:Q彈,咬得到肉塊扎實感。
其他:餡料多為豬肉、香菇、蝦米、蛋黃等。

北部的客家鹹碗粿是在食用前才放上配料與醬油膏,且一定要放冷享用。南部會將預先拌好的內餡與調味加入在來米漿,透過高溫壓力鍋炊製出代代相傳的好口味!

 

【下一頁:米血糕的口味也不同?】

南北不一樣:米血糕

北部夜市常見的庶民美食米血糕,幾乎都以豬血製作,會裹上厚厚的花生粉及香菜,讓人隨興地邊走邊吃,但這樣的吃法在南部很少見;南台灣稱呼米血糕為米血,通常用鴨血製作,在關東煮攤或小吃攤切成小塊,像黑白切一樣淋上醬油膏提味,許多人還會搭配魚湯或關東煮湯一起享用。

北部

做法:用豬血製作,採蒸軟方式,食用前在底層刷上醬油膏,放上香菜及厚厚的花生粉。
口味:甜中帶鹹。
口感:較濕黏。
其他:串上竹籤拿著吃。

南部

做法:通常用鴨血製作,採高湯煮透方式,切小塊食用,上菜前淋上醬油膏。
口味:醬香味重。
口感:有嚼勁。
其他:搭配關東煮或魚湯、關東煮湯一起食用。

北部人認為米血糕沾上花生粉與香菜,才最對味。南部的台式關東煮以大骨高湯為基底,加入多種食材與韭菜花提味,米血即是最傳統的食材之一,直接沾醬油膏品嚐相當唰嘴!

南北不一樣:豬血湯

看似相同的豬血湯,南、北部的口感也很相似,最大差別在於湯頭的熬煮。南部店家通常會用大骨久熬湯頭,只需加些許鹽提味,就能襯托豬血的美味;北部店家也以大骨熬製湯頭,且大部分店家會在上桌前加入沙茶醬,增添風味與沙茶香氣。

北部

做法:以大骨熬製湯頭,盛碗後加上沙茶醬、韭菜、油蔥提味。
口味:湯頭較油膩。
其他:部分店家另提供醬料搭配豬血品嚐。

南部

做法:純以大骨熬製,因添加的調味料少,通常會將大骨熬煮較長的時間使湯頭濃郁,湯裡大多會添加韭菜增加香氣。
口味:以大骨久熬,加入些許調味,湯頭濃郁但口味清甜。
其他:有些店家會在湯頭裡加上特殊調味料提味,例如豬油渣。

台北的豬血湯一定要加上一匙沙茶醬,才是最正統的吃法。超過3小時慢火熬煮的大骨高湯,清甜不膩口,是南部豬血湯的美味關鍵。

南北不一樣:肉羹湯

南、北部的肉羹湯差別在於勾芡程度,南部偏好加入較多太白粉水,湯頭濃稠、滑順,有些會勾芡到如果凍一般;北部則加入少量太白粉,只比清湯稍微稠一點,也有店家甚至不勾芡,直接使用清湯。口味上南北差異不大,幾乎都會加入香菇、筍絲、醋等配料;肉羹口感也無太大差異,不管是直接用肉漿製成、或以赤肉包裹地瓜粉的肉羹,皆各有擁護者。

北部

做法:湯用大骨熬製,少許太白粉勾芡,有些甚至不勾芡,直接喝清湯,最後撒上些許香菜提味。
口味:北部肉羹湯跟南部比起來甜味較低。
口感:比清湯稠一點。

南部

做法:湯用大骨熬製,以較多太白粉或地瓜粉加水勾芡,嚐起來較濃稠、口感醇厚,上桌前同樣會撒上些許香菜提味。
口味:南部較北部稍甜。
口感:稠度比北部高出許多。

北部肉羹湯勾芡濃度不如南部,偏好較清爽的口感。湯頭濃稠、偏甜的羹湯是道地南部口味,勾芡後的滑順口感相當受歡迎。

延伸閱讀:
肉圓口味也有分地區?中部、南部肉圓哪裡不一樣?
客家古早味:豬籠粄,顏色鮮豔的另類菜包!
南粽、北粽不一樣!第一次包粽子就上手!
壽司一定要一口吃掉?日本人沒告訴你的正統握壽司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