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紅茶不只有台茶18號!從起源開始了解…

記者/吳書緯 採訪達人/郭寬福、羅一倫 2018/06/19 08:00

春天已經到來一陣子,也代表台灣紅茶的產季開始。

臺灣人愛喝茶,同是臺灣許多地區也是茶葉盛產地,例如東方美人、鐵觀音都是非常受歡迎的茶種。不過你知道手搖飲料店最常喝的紅茶,除了進口的阿薩姆紅茶、錫蘭紅茶之外,臺灣本土也有產紅茶嗎?風味可是完全不輸舶來品,回甘又止渴!現在就來了解臺灣紅茶小知識吧!

紅茶在台起源

前農委會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分場長郭寬福表示,台灣紅茶最早是在日治時代初期由日本會社引進至台灣,陸續在三峽與新竹一代開拓茶園並生產紅茶,主要供應日本國內需求,但規模不大且技術欠佳;直到1920年代引進印度阿薩姆品種在南投魚池試種成功,開啟了台灣紅茶的第1個高峰。

優質的台灣紅茶需要用人工以徒手逐一將「一芯二葉」的嫩芽摘下。

臺紅茶業文化館館長羅一倫分析,阿薩姆茶苗屬於大葉種,而當時世界消費市場主要流行的紅茶品種正是大葉種,總督府因發現有利可圖,官方開始鼓勵生產紅茶,三井合名會社在北台灣設立了多間茶廠,以「Formosa BlackTea」為品牌,出口到世界,1930年代是台灣紅茶高峰與出口大宗。

關於台灣紅茶的發展,羅一倫提到,戰後面對國際紅茶市場的兢爭與茶包消費型態的轉變,對於以「清香」與「條型」為特色的台灣紅茶來說,漸失競爭優勢,台灣紅茶業者於是轉綠茶製作,也有一番榮景。郭寬福分析,台灣經濟在1970年代開始起飛,工資上漲讓台灣紅茶在價格上難以與印度等地匹敵,導致紅茶沒落。

紅茶製作過程中的「揉捻」是以擠、壓、搓、揉的作用力破壞茶葉的表面組織,讓茶葉進行發酵。

直到西元1999年,當年台茶18號(紅玉)育種成功,加上921大地震災後大企業資源投注災區,同時茶業改良場對於茶農進行紅茶生產的精緻輔導,有別以往的粗放生產,為台灣紅茶帶來復興契機。對此,羅一倫以自家產業為例,西元2000年開始,除了維持茶葉生產外銷,也將老茶廠的舊有空間變身為茶業博物館,最重要的是「讓茶廠老員工說自己的故事」,結合茶歷史文化導覽與解說,提升整體附加價值,創造新的產業模式。不過目前台灣的紅茶廠不會成為單純的觀光工廠,因為單做旅客的生意不足以維持營收,現階段仍以教育推廣為重。

紅茶在製作過程中的揉捻和乾燥過程都需要機具輔助,到了紅茶廠也能看到這些製茶機具。

臺灣紅茶品種有這些

紅茶的茶樹品種可分為大葉種(喬木)與小葉種(灌木)2種,大葉種包含知名的台茶8號、台茶18號(紅玉)、21號(紅韻),主要產區位於南投魚池、花蓮瑞穗與屏東;而小葉種當中著名的茶種包含青心烏龍、青心大冇(ㄇㄡ )等品種,分布於桃竹苗以及宜蘭等地。

帶金黃色茶湯的「蜜香紅茶」產自花蓮,是以風味較濃厚的大葉烏龍全發酵而成,入口泛著微微的蜜香。

產自臺東鹿野的紅烏龍是以取名「迎香」的台茶20號為主要品種,過往多以製成中、輕發酵的烏龍茶及金萱茶為主,不過因這種茶葉在種植過程中,若經小綠葉蟬吸食後會散發特有的蜜香,又以製成全發酵的紅茶較能將風味帶出,而紅烏龍不僅經過全發酵,且多了炒茶及揉成球狀的工法,使得茶湯呈現如紅茶般的琥珀色,其喝來帶蜜香及烏龍的清香,底蘊相對厚實、耐泡。

「紅烏龍」的茶湯泛著琥珀色,有紅茶的色澤,但聞起來卻有烏龍的清香,入口則散發著蜜香。

以發酵程度來區分茶類,紅茶為全發酵茶類,與半發酵茶類的烏龍茶、包種茶、不發酵類的綠茶,製作過程有明顯差異,現在一些傳統紅茶廠還能看見昔日大型揉捻機等製茶機具,與紅茶製作過程中使用許多機具輔助揉捻和乾燥有關,到觀光工廠也可以透過這些製茶機具與歷史紀錄交互印證。

延伸閱讀:
本土好風味!台灣咖啡有這 3 大產區,不輸舶來品!
愛喝紅茶者必看!認識台灣常見紅茶7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