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包裝標示藏密碼!手沖世界冠軍教你用便宜咖啡粉也能泡得好喝
想在家DIY沖泡一杯美味咖啡,一定要選購貴的豆子?巴西、瓜地馬拉、衣索比亞......,咖啡豆種類和產地有看沒有懂?世界手沖咖啡冠軍粕谷哲在新書《咖啡小學堂寶典》中,以淺顯文字和圖文帶咖啡小白入門,看漫畫就能學會沖咖啡!本篇更不藏私分享如何用超市買來的便宜咖啡豆或咖啡粉,就能輕鬆泡得很好喝!超市賣場和咖啡專賣店的咖啡豆差在哪?便宜的咖啡也能泡得好喝嗎?跟著世界手沖咖啡冠軍一起入門。(圖/大塊文化提供)
超市賣場和咖啡專賣店的咖啡豆差在哪?
先看懂包裝標示
依照你自己喜歡的烘焙度和產地,來挑選咖啡豆吧。
如果靠這點知識就能解決所有難題、又簡單易懂,豈不是皆大歡喜嗎?
問題是,實際上我們去買咖啡豆,通常不會這麼順利。很多時候你看包裝上註明的資訊,根本也看不懂上面在寫什麼。而且每一家店賣的豆子都不一樣,不同種類的咖啡豆,標示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尤其超市和量販店賣的咖啡豆,還有咖啡專賣店賣的咖啡豆,這三者標示方法就有很大的差異。
「超市」常見的種類
一百公克要價一百日圓到三百日圓不等(等於一杯要價十日圓到三十日圓)
你對咖啡豆毫無頭緒
(例如:「炭烤咖啡」、「特調咖啡」、「溫潤配方」等等。)
這就是所謂的「量產咖啡」,豆子的品質都不怎麼樣,為了做出消費者喜歡的口味,混合了各種豆子之後,再進行烘焙。
包裝只註明產地和配方
(例如:「瓜地馬拉配方」、「吉力馬札羅配方」、「摩卡配方」等等。)
像這種「○○配方」的咖啡,意思就是:那一種咖啡豆至少有三成以上。不過,該種類的咖啡豆不見得是分量最多的。好比「瓜地馬拉配方」,可能瓜地馬拉咖啡豆才占四成,剩下六成都是印尼咖啡豆。
「咖啡量販店」常見的種類
一百公克要價三百日圓到五百日圓不等(等於一杯要價三十日圓到五十日圓)
只標示產地名稱
(例如:「巴西咖啡」、「哥倫比亞咖啡」、「摩卡」(衣索比亞)等等。)
這種只標示「產地」的咖啡,又稱為「單一產地咖啡」。顧名思義,就是特定產地出產的咖啡豆,但沒有標示級別。
用知名的咖啡栽培區域作為商品名稱
(例如:「夏威夷科納咖啡」、「吉力馬札羅咖啡」、「藍山咖啡」、「托那加咖啡」等等。)
在單一產地咖啡中,這些都是「知名產地」出產的咖啡。不過畢竟是知名品牌,真正好喝的種類價格昂貴,味道不怎樣的價格也不便宜。這些又稱為「高級咖啡」。
「咖啡專賣店」常見的種類
一百公克要價五百日圓到一千日圓不等(等於一杯要價五十日圓到一百日圓)
有標示產地名稱和級別
(例如:「瓜地馬拉SHB」、「曼特寧GI」、「哥倫比亞 Supremo」等等。)
最高等級的哥倫比亞咖啡就稱為「Supremo」,而不同產地都有各自的級別稱謂。不同國家的評鑑方式也不一樣,主要是看豆子的大小、瑕疵、味道、產地、海拔等等。因為沒有統一的比較基準,無法單純做比較,但有標示級別就代表對味道有信心。像這一類的咖啡也是高價咖啡,等級高的味道不輸給那些「高級咖啡」。
有標示產地、莊園、生產者、處理方式、海拔等資訊
(例如:「產地:巴西/莊園:好喝莊園/生產者:咖啡達人/處理方式:日晒/品種:鐵比卡/海拔:一千五百到兩千公尺」。)
這種咖啡又叫「單品咖啡」,上面有標示詳細的資訊。生產履歷的要求很高(可以確認咖啡豆出產的莊園、生產方法、銷售通路等等),絕對是一流的咖啡豆。其中特別好喝的種類,又稱為「精品咖啡」。
店家本身的配方豆
(例如:「RUDDER配方.中焙」、「粕谷咖啡店原創配方」。)
這是店家獨家調配的咖啡豆,跟那種量產的配方豆不一樣。好壞見仁見智,總之喝得出店家對味道的堅持。生意好的店家賣的配方豆,通常也很好喝。
由此可見,不同的店家會應對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同樣都是賣咖啡豆,「品項和呈現方法」也各有差異。
只要你了解其中差異,就可以買到價格合理的咖啡豆,不會被那些眼花撩亂的名稱或品牌給騙了。
沖泡法<注水法>
便宜的咖啡也能泡得很好喝!
就算你有心想泡出好喝的咖啡,使用超市買來的便宜咖啡豆(或咖啡粉),終究泡不出多好的味道。
過去多年來,我一直是這麼想的。
不過,只要你準備好泡咖啡該用的器材,認真花時間沖泡,並且咖啡粉多用一點,就能泡出非常好喝的咖啡,而不一定要花大錢買貴的咖啡豆。認真泡的咖啡喝起來很順口,入口也不會有苦澀或夾雜其他的味道。
我領悟出這種沖泡法之後,認真反省自己以前錯誤的觀念。原來這世界上沒有難喝的咖啡,只有不肯用心,而這才是問題的所在。(笑)
〈準備〉
◆咖啡粉用多一點,一共15克。
◆熱水85度就好。
◆熱水用量150克。
第一次注水 倒入15克熱水。
...等20秒
第二次注水 水量加到40克。
...等45秒
第三次注水 水量加到60克。
...等1分鐘
第四次注水 水量加到90克。
熱水都落下去之後,再往咖啡壺直接添加60克的熱水,就大功告成了。
慢慢倒入「少量」熱水其實挺困難的,建議使用小一點的細口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