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油封方式,鎖住鮮味的鯷魚罐頭。(圖/Pixabay)
中元普渡、鬼門關祭拜時,方便好兄弟帶著走的供品--罐頭,可說是家家戶戶必備的採購選項,一般人多半認為罐頭是萬年食品、不會壞,是因為含有高量防腐劑,衛福部食藥署就在官網解密罐頭製作過程,並提醒民眾挑選罐頭要把握「三心二意」原則,以及開封後務必更換容器並盡快吃完,才能吃得安心。
看更多>> 中元普渡要準備哪些供品?擺放順序、祭拜時間都有禁忌
市售罐頭食品可以貯放1~3年不會壞,但外包裝卻標示「未添加防腐劑」等字樣,究竟為什麼呢?
罐頭食品製作,首先將原料經由清洗、蒸熟、裝罐、填油後,再經真空封罐與高溫高壓殺菌,腐敗菌被殺滅了,自然就不會壞,少了腐敗菌,也沒有必要再添加抑制微生物生長的防腐劑,因此,只要經過充分殺菌,保持密封的罐頭食品,就不需要冷藏或添加防腐劑。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蔡敏郎教授指出,金屬罐、玻璃罐、殺菌軟袋包裝等罐頭食品,在食用安全性方面都具安全性,都能夠安心食用。常見的金屬罐有鍍錫馬口鐵罐和鋁罐,常應用在腐蝕性強的食品,且罐內多會使用環氧樹脂等塗層做為保護,將食品與金屬罐身隔開,因此,不必擔心吃罐頭食品的同時會吃下重金屬。
食藥署也進一步提醒,民眾選購罐頭食品時,要特別注意「三心二意」原則,「三心」是買得開「心」、身「心」健康、吃得安「心」;「二意」則是注「意」罐身及注「意」有效日期。包括以下兩大辨識方法:
若有捲封不良、生鏽、罐蓋或罐底有膨脹或凹陷等現象,主因可能來自罐頭經碰撞產生破損或凹陷,空氣進入內部導致細菌產生密封不完整的情形,罐內食品有微生物滋長的風險,建議不要購買也不要食用。除了檢查外觀,蔡敏郎教授提醒,消費者可透過敲擊罐身確認罐頭的內部情況,若內部變質而有產氣現象,敲擊聲會較為空洞;開罐後,可再觀察罐頭內的食物、湯汁是否有變色或不正常的沈澱現象?若有則不建議食用。
罐頭若有膨罐、生鏽、變形或腐蝕的情形,表示罐內食品可能已變質或腐敗。(圖/食藥署官網)
通常瓶蓋處有「真空安全鈕」的設計,購買時可以試壓瓶蓋,若發現瓶蓋浮起並且按壓有聲響,表示玻璃罐內並不是真空狀態,不要購買及食用。選購玻璃包裝罐頭時,務必按壓瓶蓋處「真空安全鈕」確認無浮起且無聲響。玻璃罐頭開封後未吃完,可旋緊蓋子冷藏保存,但也建議盡快食用完畢。(圖/本報資料照)
另外,許多人認為罐頭食品放冰箱不會壞,其實罐頭食品解除密封狀態後就失去了「防腐」特性,加上沒有蓋子包覆,若再與金屬容器開口接觸,即使在冷藏過程中也可能發生化學作用而變質。食藥署提醒,罐頭食品開封後最好儘快吃完!剩餘罐頭內容物也要置換於保鮮盒、碗等其他容器,再放到冰箱中冷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