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吃到飽店家疑似爆發食物中毒,影響規模再擴大!消費者的健康與食安意識抬頭,讓大家越來越關心食安,時不時也出現農藥超標、非法添加物等新聞,但食物中毒定義是什麼?食物中毒原因有哪些?又該如何預防呢?
看更多>「常吃隔夜菜」險敗血症!營養師呼籲:剩菜保存&加熱是關鍵
根據衛福部的解釋,食物中毒定義為二人或二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稱為一件食物中毒案件,但如果是肉毒桿菌毒素、化學性或天然毒素中毒,則一人即可成案。
食藥署每年都會公布,食物中毒案件病因物質分類,其中將病因物質分成「可判明原因」與「不可判明原因」兩種,其中可判明原因包含以下數類
細菌
被單獨計數的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源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肉毒桿菌,未在這些單獨計數的細菌性則列為其他。
化學物質
主要為農藥與重金屬,未屬於這兩類的則歸類於其他。
天然毒
植物性毒素、麻痺性貝毒、河豚毒、組織胺、黴菌毒素與其他。
其他病因物質
主要為諾羅病毒與輪狀病毒兩種。
好食課團隊根據食藥署公布的數據,分別列出近三年各物品中毒原因的人數排名,讓大家了解到具有立即性,且傳散性更廣的原因是什麼!
由上表得知,大部分的食物中毒危害都是微生物造成,扣除因為人類帶原造成傳染的諾羅病毒,前五名清一色都是「食品危害菌」,意即會造成食物中毒與人體危害的細菌,我們更要多注意微生物造成的危害才對。
諾羅病毒,雖然並不是會於食物上生長的微生物,但因為會透過食物等媒介傳染,且傳染性極強,因此近三年都是食品中毒通報第一名,甚至在2021年時通報人數(2,321人)還比全部細菌性中毒人數高(2,237人)。
諾羅病毒的潛伏期為24至48小時,相較於大部分的食品危害菌較長,主要症狀包含腸胃道(噁心、嘔吐、腹瀉)與倦怠、發燒等,許多病患都同時會出現上吐下瀉症狀。
沙門氏桿菌屬於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下的沙門氏菌屬,而過去發生歐洲發生大規模傳染的「傷寒」,也是屬於沙門氏屬的細菌,但一般發生食品中毒的菌並非傷寒菌,而是其他種沙門氏桿菌。
沙門氏桿菌具有好氧與兼性厭氧特性,且喜好蛋白質,因此常出現在肉、蛋、乳品等食物中,而雞隻若感染沙門氏桿菌,其雞蛋也會有沙門氏菌污染。
沙門氏菌不耐熱,因此充分煮熟就可以去除沙門氏桿菌的污染風險,若感染沙門氏桿菌,最常見的症狀為腸胃道症狀與發燒、畏寒,平均大約2-3天會痊癒。
仙人掌桿菌常見於落塵與昆蟲中,喜好生長於澱粉類食物,生長溫度為10至50度,因此在以米飯、熱食為主的台灣供餐環境中,就容易有仙人掌桿菌污染的問題。在2021年時通報超過1,200人,最低的也有超過800人,是最常見的食物中毒菌。
仙人掌桿菌本身不耐熱,但會產生芽胞對抗不利環境,進而提高耐熱度,而且污染後的食物並不會有酸敗現象,因此難以察覺。
仙人掌桿菌感染後,可分為嘔吐型與腹瀉型,給予足夠水分與電解質,大約1至2天即可緩解。
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耐熱、耐乾燥性,且常見於人體化膿傷口,因此可透過受傷的操作人員污染到食物,另外亦有牛隻乳腺炎污染到牛奶的案例,常見受污染的食品非常多元,如:肉製品、家禽、蛋製品、魚貝類、乳品、餐盒、生菜沙拉等。
金黃色葡萄球菌屬於毒素型,會產生對熱穩定、對腸道酵素具有耐受性的「腸毒素」,若食物污染到金黃色葡萄球菌,且又適合菌體繁殖與產毒,就會導致後續食物中毒風險。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食物中毒潛伏期約為1至7小時,若受污染食物的毒素含量高時,約為2至4小時即會發生症狀。常見症狀為嘔吐、噁心、腹痛、腹瀉、虛脫無力等,大約持續數日即會自然痊癒,死亡率較低。
腸炎弧菌存在於溫暖的沿海地帶,具有嗜鹽性,所以過去常發生於生鮮海產、魚貝類等產品中,也容易透過生熟食交叉污染而導致食物中毒。
腸炎弧菌不耐熱也不耐低溫,在60度15分鐘即可殺滅,而10度以下也不容易生長或導致菌體死亡,所以徹底煮熟、低溫保存或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都是預防腸炎弧菌的好方法。
腸炎弧菌的繁殖速度極快,不到15分鐘即可繁殖一次,因此若污染或感染到腸炎弧菌,很快就會出現症狀。腸炎弧菌潛伏期最短約4小時,平均為17小時,症狀包含腸胃道症狀,如:噁心、腹瀉、嘔吐等,大約2至3天即可自然痊癒。
歷年來,食物中毒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微生物,而食安的掌握是透過「肥湯姆」(FATTOM,食物、酸性、溫度、時間、氧氣和水分)建立多重柵欄,減少微生物孳生,而我們可以注意以下原則,幫助降低中毒風險。
食材環境
食材展示期間,有許多食品危害菌可藉由落塵、昆蟲傳染,且在台灣潮濕高溫環境下也會加速細菌滋生,魚類也可能會有組織胺增加的風險。
所以要注意食材展示環境,一些高風險食材要盡量儲放在「遮罩」內,避免落塵,若有冷藏措施,如墊冰、包冰,甚至放在冷藏設備中是更好的方式!
食物徹底煮熟
許多食品危害菌不耐熱,也不會產生毒素,即便產生芽胞,也會讓菌數繁殖速度降低,因此將食物徹底煮熟是降低微生物中毒的極佳辦法。
然而,台灣也有許多生食飲食習慣,如:生魚片、生菜沙拉等,此時就要注意環境衛生、人員衛生、清洗步驟等等,透過其他「柵欄」,降低微生物風險。
離開危險溫度帶
大部分的微生物,都可在10度至50度間生長繁殖,而最佳生長溫度都大概在35-40度間,所以不管是尚未煮熟或者食材,都遠離此危險溫度帶,如:「放入保溫箱熱藏」或「持續保溫」等,或者儘速冷藏就可以透過「溫度」做好微生物滋長的「柵欄」。
生熟食分開
這是最常忽略的事情,即便食物煮熟了,也可能因為生熟食刀械、砧板未分開而被生食上的微生物污染。
另外,冰箱中生食,尤其是可能會有血水、流湯的食材,盡量放於下層,避免滴落時沾染到煮熟的食物造成污染。
預防食物中毒不只是以上措施,人員管控、環境衛生等都是重點,這也是為什麼食品廠、營養午餐工廠需要有HACCP等認證的原因,而我們也盡量的注意這些原則,免疫低落或高危險族群,如:孕婦、嬰兒、老人,就更要注意食安風險,避免造成自己的危害。
文/林世航 營養師
林世航 /營養師
營養師高考榜首、台大碩士、台大博士候選人,經營粉絲專頁「林世航營養師的探索營養」,為「好食課」的專聘營養師,用最貼近於生活的方式,將艱深的營養、食品的相關知識傳遞給大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