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人從小吃到大!窮人的月餅—月光餅
在地名物 » 月光餅
皮薄餡多的月光餅,每一口都吃得到真材實料的內餡風味!
一個個皮薄餡Q的月光餅,是大溪人從小吃到大的點心,也是中秋必備的傳統糕餅。雖然坊間點心種類益增豐富精緻,月光餅還是不改其質樸外貌與實在風味,陪伴大溪人度過每一個團圓的中秋夜,每到農曆8月12~14日,總是有長長的人龍排隊購買,甚至還有不少外地客慕名而來。
月光餅是什麼?
大溪特有的月光餅,源自於日據時代,而形狀很圓、呈現像月亮般暈黃顏色的月光餅,其實就是地瓜餅。麵粉在日治時代是管制品,大溪人便想到將地瓜蒸熟後搗成泥再加入少許麵粉煎製,做成外形圓潤的餅來祭祀神明,因外型宛如明月,就有了月光餅的美名。
皮餡以1:8的比例,反覆以「壓、抓、轉邊」手法,將麵皮均勻包裹住餡料。
此外,當時許多人無力負荷昂貴的廣式月餅,也讓月光餅漸漸成為中秋團圓必吃的糕餅,故又有『窮人的月餅』之稱。因大溪本地的祭祀活動很多,逢年過節月光餅也是主要的祭祀貢品,當地人還會請糕餅店用月光餅堆疊成大神龜、大豬公等祭品。
蓋上紅色圓章,代表著皎潔的明月,就是月光餅最大的特色。
在以前的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自己製作月光餅,做為小孩的甜食、大人農忙時的點心,甚至因為攜帶方便、高熱量且飽足感夠,還可直接當做正餐食用;不只年節食用,月光餅也成為大溪人從小吃到大的零嘴。
用蒸煮取代水煮的做法,能保留地瓜的甜味、營養與口感,完美呈現地瓜的原始風味。因外皮極薄且地瓜內餡已熟,故須用220~250℃的高溫,短時間將餅烤熟以保留水分。
月光餅的外表樸實,內部卻有著飽滿的內餡,深受大眾喜愛,如此簡單的美味也代表了台灣早期農業社會的質樸美好。延續至今,許多傳統店加也研發了多樣的口味,像是芋頭、紫薯、紅豆,甚至日式的抹茶等等,傳統和創新的搭配使得這款古早好滋味能繼續流傳下去,撫慰每一個在地人的心。
芋頭也是現在常見的月光餅口味,不變的是那樸實的外觀與質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