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是一種濾食性動物,孵化後會在海中浮游,選定地方附著就不再移動,以濾食有機藻類、浮游生物成長。蚵殼通常有一面較薄,這是牡蠣在成長時所分泌的物質,而厚的那一面則是牡蠣的附著基礎。
野生牡蠣多棲息在潮間帶或淺海的礁岩海底,養殖牡蠣為了考量水域的養分,通常會設在淡、海水交接的出海口處,以肥沃的水質提升牡蠣品質。
台灣養殖牡蠣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由於牡蠣幼苗需要附著基礎,從早期丟石塊、插竹竿及樹枝等方式,演變至今,以「吊棚式」最為常見。
吊棚式是將蚵殼打洞用竹竿串起來,再放入海中讓牡蠣幼苗附著其上,在大概八個月的成熟期後即可收成。
吊棚式養殖法。
單體牡蠣。
近幾年來有養殖業者培育出針對生食的高價牡蠣,發展出「單體牡蠣」的養殖法,其實就是將果樹「疏果」的概念應用在水產養殖中,如此生產的牡蠣需要多花一倍的時間,但體型大、肉肥美、經濟價值高,近來頗受歡迎。
品嚐牡蠣,肥美柔嫩的白色囊體是饕客最愛,也是滋味最濃郁之處,其實牡蠣風味來自於生殖腺,也就是其精巢或卵巢。
台灣西部沿海是牡蠣養殖主要場域,最北到新竹香山,南至高雄、屏東,其中以雲林、彰化、嘉義產量最豐,由於養殖技術發達,一年四季都能享用肥美的牡蠣。
不過溫帶地區國家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凡是與牡蠣(Oyster)一樣為「r」結尾的月份即為最佳賞味時間,也就是從九月至十二月左右。
—
延伸閱讀:
►【圖解】旗魚肉各部位最佳煮法!切法也有學問
►【圖解】花蟹、紅蟳、沙公誰是誰?買對才能正確料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