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抹鹽更有效!讓魚肉更鮮美、無腥味要用「淡鹽水」!
新鮮的魚買回家,該怎麼「去腥味」而「留鮮味」?無論是淡水魚或者海水魚,經過「淡鹽水」的潤澤浸漬,都能讓魚肉的鮮味成分鎖在肉裡,魚湯汁也清澈甜美喔!
讓海鮮保持鮮美的料理方式
淡水魚的鮮味成分是1%,海水魚的鮮味成分是3∼5%,鮮味成分越高,嘗起來越鮮美,所以海水魚的身價高於淡水魚;而台灣東海岸的深海魚,又比西海岸的淺海魚鮮味成分高,價格也更好。
海鮮在生鮮處理或解凍時,應浸泡與其鮮味成分比例相當的薄鹽水,淡水魚泡濃度1%的鹽水,海水魚泡濃度3∼5%鹽水,利用等滲透壓原理,減少細胞組織裡的鮮味成分流失,又可以去除血水,強化肉質,增加組織的保汁性。
保鮮處理過的魚肉,烹調後不會有一絲腥味,煮湯也會很清澈。
河蜆(蜊仔)是特例,雖然產自淡水,可是鮮味成分高達3%,所以味道特別鮮美。
生鮮水產的保鮮處理
從市場買回家的魚,刮鱗、去鰓、去內臟、去魚肚裡的「腹膜髒層」(文末說明)。洗淨後,可選用以下的任一方法保鮮處理,比起未處理便直接冰藏或冷凍的保鮮效果更佳。
方法1 抹鹽
將魚體擦乾後抹薄鹽(以粗鹽為佳),用塑膠袋密封,當天要吃的部分放冷藏,其餘冷凍。
方法2 泡鹽水
海水魚泡3%鹽水、淡水魚泡1%鹽水,約30分鐘後去血水,以塑膠袋密封,當天要吃的部分放冷藏,其餘冷凍。
方法3 油炸
承方法2,像旗魚這類纖維比較粗硬的魚肉,一整塊泡3%鹽水後瀝乾,切丁,沾薄地瓜粉或麵粉,待粉體反潮後,油炸成魚肉塊,方便保存。
高級西餐廳會將魚排肉先噴烈酒殺青,擦乾後再抹粗鹽做鹽漬,原理和肉類的鹽漬處理一樣,都是用來增加肉質的保汁性,吃起來更鮮嫩多汁。
淡水魚因為水質的緣故,容易有「口臭」,煮清湯或清蒸,會聞到異味,如果先幫牠們刷刷牙,可以解決問題,油炸的話就無妨。但其實無論清蒸或油炸,魚在下鍋前,都應該先將魚體內外刷洗乾淨。
整體而言,水產的WOF不若禽畜類嚴重,原因之一是海鮮的血水比較少;原因之二,是大家普遍有海產要趁鮮吃的觀念;原因之三,是拜拜使用的魚幾乎都經過大火油炸,可以減少WOF。不過,像鮪魚、鯖魚這類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仍然要特別留意去血水的保鮮處理。
螃蟹腐敗的速度比蝦快,最好當天現買現吃,否則應大火水煮後冷凍。雖然風味不如生鮮現吃,但至少可以保持肉質Q彈。
油騷味(warmed-over flavor,WOF):煮熟的肉類或海鮮,於室溫放置過久,或於冰箱冷藏1~2天,或是冷凍1~2個月,再慢慢加熱就容易產生油騷味。
PLUS 魚類的「腹膜髒層」
也叫內膜髒層,存在於魚腹壁和內臟之間,主要成分是含有色素的脂肪,用來吸收撞擊力,以保護內臟,並分泌黏液,潤濕臟器表面,減輕臟器間的摩擦。黑色是來自本身的色素,並非汙染,但是營養價值不高,也容易殘留脂溶性汙染物,有的會帶有苦味或土腥味。
─
延伸閱讀:
➤新鮮的魚買回家,不能直接冷凍!保鮮秘訣是...
➤5 步驟速成一夜干!留住鮮魚好滋味、保存更持久!
➤還在憑感覺?煎魚要外酥內軟不難,這一招輕鬆掌握熟度!

主廚也想知道的美味密技:4大工法、22堂實戰課程、40道應用食譜,烹調祕訣都在科學中 /台灣商務印書館
讓更多喜愛料理的人,能快速掌握這些以往被大廚私藏的祕訣,以科學原理拆解廚房中的美味奧秘,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菜餚為實例,用平易近人的解說方式,讓讀者了解廚房中的美味科學。
●細說調味的奧妙,讓菜餚畫龍點睛
●快速熟成、殺青、梅納反應、焦糖反應,四大工法輕鬆理解
●22堂實戰課程,生活中就能實作
●舉一反三的料理搭配,用之不絕的食譜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