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臭又香?外國人最怕的臭豆腐,臭味哪裡來?
是香味撲鼻?還是臭氣沖天?有人說臭豆腐是中國人的起司,這款愈臭愈好呷的台灣小吃,儘管不受外國人青睞,卻是台灣人心目中的美味極品,不管是炸的、蒸的、烤的、煮的,一起來迎接臭豆腐的襲擊吧!
臭豆腐小知識
臭豆腐的由來
臭豆腐的由來,其實是一場『美麗的意外』。相傳清康熙年間,一位賣豆腐的商人為了多賺點錢而做了很多豆腐,但當天生意卻出奇的差,為了怕豆腐壞掉,他突發奇想地撒了鹽和調味料,以求延長保存時間,結果發酵的豆腐奇臭無比,但卻意外的美味,臭豆腐便從此流傳。
臭味哪裡來?
臭豆腐的臭味主要是因為黃豆蛋白質發酵作用所產生的味道,傳統做法是利用便宜的大白菜、高麗菜、芥菜等產量過盛的蔬菜,經發酵產生的「菜梗水」,再加上豆腐渣再次發酵成俗稱的「臭滷水」,而後將含水量較少的老豆腐置於滷水中,分解豆腐中的植物性蛋白質,透過發酵過程,臭豆腐就產生了!且浸泡滷水愈久,豆腐愈臭。有些浸泡約三小時取出,有些甚至過滷水後即撈起,每家的做法不一,臭度也因此有差別。
不論是炸、蒸、烤、煮等,都可用同樣的生臭豆腐去料理,而市面上也有黑臭豆腐或是中藥臭豆腐,差別在於臭滷水的成分;中國湖南長沙觀摩當地黑臭豆腐製程,其滷水則是用一種黑魚仔和螺肉等發酵。
揭秘!臭豆腐的製作過程

芥菜便宜、普遍,一年四季都有,且有粗梗,適合做為製作臭滷水的原料之一。將芥菜洗淨後,一層芥菜、一層鹽,重複鋪疊。

將撒了鹽的芥菜封蓋,置於戶外陽光下約三至四個月,鹽和日曬會使芥菜軟化出水。

經過發酵的芥菜加水攪拌,再將菜渣過濾掉,即成了「菜梗水」。

將菜梗水倒入乾淨的水缸中

加入豆腐渣,使兩者再度發酵,即成了製作臭豆腐的關鍵之水——臭滷水。

將老豆腐置於臭滷水中,讓滷水裡的菌種附著在豆腐上,破壞及分解豆腐的蛋白質。依想要的臭度決定浸泡時間,撈起後冷藏兩天,就能使用。
臭豆腐的多種吃法
台式炸臭豆腐
雖然臭豆腐源自於中國,但台味的炸臭豆腐就是要多一味才速配,那就是泡菜!高英豪說,傳統臭豆腐的吃法多是油炸,酸酸甜甜的泡菜除了可以去油膩感,也能降低臭豆腐吃入口中的獨特臭味。
台式臭豆腐多會將整塊生臭豆腐炸酥後,切成小塊,方便入口,也有些店家會在切塊後再一次油炸,增添酥脆口感,亦或將生臭豆腐直接切塊炸酥,吃法是淋上醬汁、蒜末,再配上泡菜一起入口。
港式炸臭豆腐
不同於台式吃法,港式炸臭豆腐約是四公分大小的方塊狀,炸好後,會將臭豆腐挖破,塞入甜醬油或其他調味;不過,傳入台灣後,口味也變得多元,除了塞醬料,也會塞泡菜、小黃瓜絲、九層塔或蔥段等,是台味吃法的港式炸臭豆腐。
臭臭鍋
臭臭鍋其實就是臭豆腐火鍋,以臭豆腐為主角,將臭豆腐用中藥或其他配方燉煮入味後,加上湯頭,搭配火鍋料、鴨血、大腸等食材,做成小火鍋。
炭烤臭豆腐
臭豆腐的吃法很多元,炭烤臭豆腐是從新北市深坑豆腐街開始流行的吃法。將臭豆腐炸過後,再放在炭火上烤香並涮上醬汁,有些還會搭配泡菜、香菜添味。
清蒸臭豆腐
清蒸臭豆腐可說是近年來很受歡迎的吃法,將整塊生臭豆腐淋上店家的特製滷汁,搭配碎肉清蒸入味,上桌前再撒些蒜苗、香菜或青蔥等襯味,臭豆腐吸附滷汁,口感軟嫩,是從江浙菜演變而來的臭豆腐小吃。
» 推薦食譜:瓜仔臭豆腐蒸肉飯
麻辣臭豆腐
台灣人愛吃麻辣火鍋,因此也從麻辣火鍋的鍋底衍生出麻辣臭豆腐的吃法,將生臭豆腐置於麻辣湯頭或滷汁中煮至入味,即成了麻辣臭豆腐。
» 推薦食譜:麻辣鴨血臭豆腐
臭豆腐鮮知識
臭豆腐味道那麼重,如何分辨好壞?
經過滷水發酵的臭豆腐,味道雖然臭,但應是蛋白質發酵的臭味,而不會刺鼻或有藥水味,若是後者,可能是用藥劑染製,若味道幾近惡臭也不要食用,這可能是製作過程出了問題。
臭豆腐愈臭愈好吃?
其實因人而異,有些人口味較重,覺得夠臭才夠味,也有人不喜歡味道太重的臭豆腐;而之所以會有臭味輕重的差異,和臭滷水材料、濃度、發酵時間的長短等有關,且只要製作過程適當,臭味程度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吃臭豆腐有什麼好處?
豆腐的主要成分為黃豆,黃豆有很高的植物性蛋白質,而豆腐經過發酵後,蛋白質會分解為各種胺基酸並產生酵素,可促進消化。不過,因臭豆腐經過高溫油炸或其他重口味的料理方式,熱量也不低,因此不是吃愈多愈好,應適量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