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發威易悶熱、溫差大致過敏?秋季養生這樣吃…
隨著季節更替,人體也會表現出順應季節不同的身體狀況,快跟著大自然的變化規律養生,由中醫彭溫雅傳授秋季養生撇步,今年秋季就養好身子吧。
秋天養生要注意
1 秋老虎發威易悶熱
秋天是由熱轉涼的交接時節,在初秋氣溫仍較高,暑氣未消,因此有「秋老虎」之說。加上入秋後時有陰雨、濕度偏高,很容易讓人有煩躁、疲憊感,中醫師彭溫雅表示,此時養生之道在於靜心,一些清熱消暑品不能馬上撤離,因為通常要延續到九月底,天氣才真正涼爽起來。
西醫觀點:時序進入秋天,氣溫仍然維持攝氏30度以上,加上濕度超過60%,人體很容易出現中暑的當機狀況,所以在秋老虎發威時,要特別注意多食新鮮蔬果,多喝水,避免中暑。
想解燜熱,別忘了多喝水。(Pixabay)
2 溫差大避免受涼
秋涼後晝夜溫差大,脾胃疾病容易發作,因為人體受到冷空氣刺激,腸胃易發生痙攣性收縮,所以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以防腹部著涼引發腸胃疾病。
西醫觀點:天氣轉涼、食慾變好,忽然增加食量易引起腸胃負擔,加上早晚溫差大,食物容易變質,吃下變質食物易引發腸胃不適。
秋天早晚溫差大,可喝些熱飲暖身。(Pixabay)
3 秋天乾燥重養肺
秋季氣候乾燥,易引起咳嗽等問題,此時需注重「潤燥養肺」。另外,一到秋天身體開始容易變得乾燥,如口乾舌燥、皮膚乾裂,更要注意身體的保濕,由內而外改善油水平衡及乾澀問題。
西醫觀點:由於呼吸道黏膜不斷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減弱,的確容易傷風感冒。加上季節改變,很容易因過敏引發咳嗽、氣喘等反應。
4 氣溫轉冷先暖身
想要在冬天手腳不冰冷,就要先在秋季養好身子、增強抵抗力,生冷和燥熱的食物都不宜多食,多吃溫熱食物進補,如洋蔥、薑、大蒜等食材,或以暖粥、四神湯等暖胃,避免吃薑母鴨、麻油雞、羊肉爐等太過燥熱食物進補,反而容易引起便秘、上火。
西醫觀點:吃熱食讓身體保持溫暖,只要末梢循環好,手腳就不易冰冷。
天氣轉涼,不妨來杯熱騰騰的杏仁茶暖身吧!中醫師彭溫雅表示北杏做成的杏仁茶潤肺效果好,可幫助改善呼吸道問題。
下一頁:秋天養生這樣吃!醫師推薦食補~
食補這樣吃
綠豆湯
除了多喝水,天熱胃口差時,可以吃些好消化、清淡的湯品或粥品、茶飲。另外,可以喝點清涼的綠豆湯,減少燥熱感。
- 食材
- 綠豆300g
- 過綠開水1,200c.c.
- 砂糖適量
做法:綠豆和水放入湯鍋中,開大火煮到水沸騰後蓋上鍋蓋,以文火煮約1~1.5小時,最後加入砂糖調味,攪拌均勻後轉中大火,待綠豆湯煮沸即可。
四神湯和綠豆湯都很適合秋天食用。
四神湯
中醫師彭溫雅提到,四神湯可幫助調理脾胃、利水消腫。
- 食材
- 山藥20g
- 芡實20g
- 茯苓20g
- 蓮子20g
- 豬肚or豬腸適量
做法:將山藥、芡實、茯苓、蓮子,加入豬肚或豬腸為藥引,以800c.c.的水熬煮1小時,最後用少許米酒提味即可。這四種藥材均性平味甘,老少咸宜。
六味地黃湯
六味地黃湯出自《小兒藥證直訣》,能幫助安神、收斂靜心,避免秋天上火、煩躁。
- 食材
- 熟地黃24g
- 山茱萸肉12g
- 山藥12g
- 茯苓9g
- 牡丹皮9g
- 澤瀉9g
做法:將熟地黃、山茱萸肉、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以300c.c.的水煮至100 c.c.即可。
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出自中醫古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可幫助維持腸胃功能、利水消腫。
- 食材
- 人參9g
- 甘草6g
- 茯苓9g
- 白朮9g
做法:將人參、甘草、茯苓和白朮,以300c.c.的水煮至100 c.c.即可。
冰糖燉梨
中醫師彭溫雅表示,冰糖燉梨可以舒緩咳嗽症狀,適合秋季食用。
- 食材
- 水梨1顆
- 川貝粉1錢
- 冰糖適量
做法:將梨洗淨後,從靠近蒂頭處切開成蓋狀,把梨果心挖除,填入適量冰糖,再加入川貝粉,蓋上「蓋子」放進電鍋裡後,加一杯水蒸到電鍋開關跳起即完成。
白木耳蓮子湯
白木耳蓮子湯及冰糖燉梨,都能夠滋陰潤肺,另外也可多吃有水分的食材,如甜菜、白蘿蔔等,也可打汁飲用。
- 食材
- 白木耳3大片
- 蓮子60g
- 冰糖180g
做法:白木耳先泡水半小時,蓮子浸泡水一晚(新鮮蓮子不用泡水)、去蓮芯,以水1,800c.c.大火煮滾,轉小火熬煮約1~1.5小時,最後加入冰糖再煮5分鐘即可。
蓮子是秋天養生好食材,可以煮甜湯,也能燉雞湯。
山藥蓮子燉雞
可以食用山藥蓮子燉雞、人參雞或是四神湯等煲湯溫補,也可以食用何首烏烏骨雞煲粥等暖粥,讓全身吃完熱呼呼。
- 食材
- 乾燥蓮子50g
- 山藥200g
- 雞腿肉300g
- 紅棗2顆
- 薑3片
- 枸杞少許
做法:先將乾燥蓮子以溫水泡發一晚,山藥去皮切塊,雞腿肉切成適當大小後,放入煮沸滾水中,煮至約八分熟去血水,另取鍋子,分別放入山藥、雞腿肉、蓮子、紅棗、枸杞少許及薑片,再倒入水500c.c.煮到雞肉變熟、蓮子變軟即可。
生脈飲
生脈飲出自中醫古書《內外傷辨惑論》,能夠益氣生津、改善手腳冰冷。
- 食材
- 人參10g
- 麥門冬20g
- 五味子15g
- 枸杞&紅棗各1小撮
做法:將人參、麥門冬、五味子、枸杞和紅棗1小撮,放入300c.c.的水中煮到100 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