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人早餐吃炒麵配豬血湯?各地特色早餐有這些

記者/胡琪俐、李芳瑜 2018/06/24 08:00

早餐是三餐之中最重要的一餐,台灣的早餐變化多,種類又豐富,但繁忙的現代人卻常常將之忽略。自由時報蒐集了全台的在地特色早餐,讓我們跟著在地人的腳步,重新喚起大家對早餐的熱情,一起相約吃早餐!

» 推薦你先看:一窺台灣早餐演變史!遍布全台的「美而美」起源是…

地域不同,餐點口味各具特色

其實從飲食細節,就能看出當地的族群歷史和文化背景。除了普及全台的美而美早餐店,各地還會因為不同風俗民情而發展出當地特有的早餐。全台各縣市都有的眷村文化,習慣吃麵食當做早餐,像是桃園的米干;又或是南部空軍眷村,因早期抗戰時期以四川為基地,所以引進了涼麵做為早餐。新竹、苗栗等客家族群吃粿條、水晶餃,閩南移民族群則發展出吃粽子、碗粿、米粉湯等食物。而台南因新營、柳營、林鳳營等地發展酪農業,因此當地有平價又新鮮的牛肉,進而衍生出牛肉湯這項小吃;再加上外食早餐的興起,熱門小吃店漸漸變成早餐店,早上吃牛肉湯等小吃的文化也就此孕育而生。

北部早餐吃什麼?

基隆

乾麵&餛飩湯在文昌里孝三路鄰近港口一帶,隱藏了很多在地人吃的小店,因外來人潮很多,也不乏在附近工作的勞工朋友,辛勤工作後,需要好好吃一頓早餐補充體力,便形成吃乾麵配餛飩湯的早餐文化,並隨性地加入甜辣醬或辣椒醬等,開啟一天的活力。

一碗乾麵撒上油蔥與蔥花,簡單的古早味,桌上還備有甜辣醬、辣椒醬、醬油等調味料,隨個人喜好添入,拌勻後一口麵一口餛飩湯,湯裡再加顆蛋,就是最經濟實惠的庶民早點。

蔥油餅&餛飩湯正砂里鄰近一共有5個里通稱為「安南橋地區」,早期舊名為「大沙灣」,這一塊區域在50~60年代有許多外省軍人,進而形成眷村。因此這邊特別盛行麵食文化,各種餅類、饅頭、麵條都很受到喜愛,也逐漸演變出吃蔥油餅配餛飩湯的早餐組合。另外這邊漁業發達,聚集許多釣客,所以早餐店普遍從凌晨開始營業,溫暖著釣客、漁民的胃。

基隆的蔥油餅跟一般人吃得「蔥抓餅」不同,像餡餅一樣厚實。

新北永和

豆漿&燒餅油條聽到豆漿配油條的組合,不少人會馬上想到永和!其實豆漿店大約於1950年代興起,有部分來自中國的移民開始賣豆漿,剛好當時永和中正橋在施工,許多工人喜歡到橋頭豆漿小攤吃早餐,以豆漿做為早餐的習慣便開始風行,造就了永和大量的豆漿店,不僅當地人喜歡喝豆漿配燒餅、飯糰、小籠包當早餐,觀光客也會特地來嚐鮮。

燒餅剛出爐時口感酥脆,再搭配新鮮現炸的油條,吃起來層次感十足。

桃園平鎮、中壢

米干桃園平鎮區一帶,座落著昔日國軍在滇緬的游擊部隊撤退來台後所集合的眷村,這支部隊歷史背景特殊,民國39年撤軍時未一起來到台灣,在異地以游擊的方式孤軍奮戰,直到民國42年、50年的兩次撤軍,才擇現址成立忠貞新村。因軍隊走過雲南、緬甸、泰國等地,形成獨特的文化及飲食習慣,不僅平鎮區,中壢區也受到這樣的飲食習慣影響。而此地所盛行的早餐米干,即為雲南的特色食物,外觀像是客家粄條,但口感更為軟嫩,可乾拌吃,也可製成湯米干。

綜合的米干裡有豬肝、肉片、半熟蛋,看起來非常澎湃。

新竹市民富里

炸醬麵國民政府來台後,全台眷村料理遍地開花,帶來多元的飲食文化。新竹市的民富里一帶早年皆為外省移民,早期俗稱的「外省麵」如乾拌麵、炸醬麵皆十分受到喜愛。當年西式早餐尚未風行,大家皆在市場內購買麵食當早餐,因炸醬麵口味重,有著家鄉的味道;此地的炸醬麵多改良自外省口味,有些習慣加半熟水煮蛋,有些會將炸醬麵做成湯麵,若點了乾麵大多會再配碗熱湯,流傳至今已成為當地人根深蒂固的早晨美味。

內行人的吃法還會再加點一顆水煮蛋,把麵與炸醬拌勻後攪開黃澄澄的蛋汁,使麵條更滑順且充滿濃濃的蛋香。

 

下一頁:台中限定!早餐吃炒麵 + 豬血湯?

中部早餐吃什麼?

苗栗市

水晶餃在苗栗市,走到哪裡都能看見販售水晶餃的傳統早餐店。延續客家人早期的生活模式,大多人都要下田幹粗活,吃得飽才有力氣工作,於是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包水晶餃做為一天活力來源。後來有店家於主要幹道上挑著竹籃、賣起水晶餃,慢慢演變成專屬苗栗市區的早餐特色,水晶餃再搭配粉肚湯、貢丸湯或炒麵、炒米粉,就是相當具飽足感的早餐。

市區的傳統早餐店就屬水晶餃店家最多。

台中中、西區

炒麵&豬血湯:中、西區是以前台中最繁榮的市區,雖然商業中心西移,但台中人仍習慣將這一代稱為舊市區。早期做工的人比較多,一早起來,一定要填飽肚子才有力氣工作。在那個貧窮的年代,能有一碗油亮亮的炒麵淋上一些肉燥,以及台中特有的東泉辣椒醬,就已經是很讚的早點了!至於爌肉飯,那是有錢人才吃得起的。為了增加飽足感,大家習慣再配上一碗豬血湯,吃不起肉、吃點豬血代替,既飽足又暖胃。

顏色偏深的炒麵是加了醬油炒製成,有著淡淡的醬香味,鹹甜適中。加了酸菜跟韭菜提味的豬血湯,香鹹暖胃,很順口。

炒麵要淋上台中特有的東泉辣椒醬,才是正宗台中人的吃法。

台中中、西、東區

大麵羹光復初期,台中很多賣麵小販都挑著擔子沿街叫賣。為了保持麵條的彈性,便加入大量的鹼,而為了避免細麵條因久煮過於糊爛,刻意將麵條加粗;加上擔心天氣熱,調味後不好保存,因此單以水煮,待客人點用時才舀起,撒上菜脯、蝦米、韭菜以及紅蔥頭等調味並增加香氣。加了鹼的麵條烹煮後就會膨脹變大,並變成芶芡般的黏稠狀,因此被稱為大麵羹。早年因沒有完善的冷藏設備,加上交通不發達,因此,在台中發跡的大麵羹多集中在中、西、東區,成為地域性極強的在地小吃。

久煮後的加鹼黃麵條,呈粗粗的黏稠狀,常被誤以為是芶了芡,因此稱為大麵羹。吃來鹼味,入口滑溜、十分軟嫩、略咬即化,咀嚼時,還可以感覺到菜脯跟油蔥酥的香氣,古早味的口感很特別。

彰化溪湖

豬腳飯彰化溪湖鎮因地理位置之便,早年開夜車的高速公路卡車司機為了避開收費站,而繞經溪湖再上交流道,通常已是清晨時分,常會下車吃個早餐;而曾是全台最大的溪湖果菜市場,半夜辛苦的勞工也想吃個油膩粗飽才有力氣搬菜,讓看似油膩卻能提供元氣的豬腳飯和爌肉飯在口耳相傳下成為招牌早餐,溪湖的外環道、148縣道員鹿路上就有多家豬腳飯館子。

豬腳以大火滷5∼6小時關小火再燜1天,筷子一夾就「骨肉分離」,滋味美妙。

雲林北港

煎盤粿早期人們比較節儉,過年過節吃不完的粿,會重新煎熱食用,煎盤粿就是以此延續而成。陳家在北港創業做煎盤粿早餐後,當地人吃了覺得不錯,陳家老闆也傳授給其他人,因此形成特色早餐,至今已有60年歷史。現在北港仍有多家煎盤粿,主食米粿是以糯米磨漿製作,純米漿不加配料,在大圓鐵盤上煎至微焦散發焦香味,現又發展出搭配香腸、米腸和魯腸,吃起來更有飽足感。

米粿是以尖糯米磨漿放置1晚凝固,再放入蒸籠蒸熟,切成長條狀置於鐵盤煎熟而成。

雲林北港

白麵線糊除了煎盤粿,「麵線糊」是北港人另一項名聞遐邇的早餐,一般紅麵線糊不足為奇,北港人吃的是白麵線糊,特別的是還得打顆生蛋黃加在裡頭,沒嚐過的外地人不免擠眉皺眼。北港早年苦力多、經濟較差,所以便宜又有飽足感的庶民小吃應運而生,60、70年代雞蛋普及,加顆蛋黃補充營養而流傳至今,至於蛋白不知做何用途又怕浪費,於是便蒸熟丟入滷鍋中,搭配麵線糊食用,反倒成了另一特色。

麵線糊加蛋黃,淋上醬汁,味道濃郁且聞不到蛋黃腥味,滋味十分特殊。

北港在地吃法就是要加入滷蛋白才夠味。

 

下一頁:人稱美食之都!南部人早餐吃粽子?

南部早餐吃什麼?

南部人的傳統早餐偏好熱食,加上過去以農工社會為主,勞動力大,早餐更是要吃得飽足,所以米食、麵食,加上產地特產製作,早餐內容多元豐富,經年累月打下的根基,至今仍是不敗美味。

嘉義市

火雞肉飯嘉義火雞肉飯聞名全台,不僅是因為美味,還有24小時輪番上陣的特殊營業方式,都吸引眾多饕客前來品嚐銅板美食的魅力!公火雞較大隻所以肉多,母火雞小隻肉少、但較鮮嫩多汁,在白飯上放入切片或切絲的火雞肉,調味則是各店獨家醬汁或自炸油蔥酥,嘉義人獨鍾此味!

把火雞肉飯視為早餐,必搭的則是味噌湯、白菜滷,這是由於早期勞工認為吃飽才好上工。

煎粿是許多老嘉義人的共同回憶,尤其嘉義東市場圓環附近,就有3、4家不同的煎粿店。早期嘉義最熱鬧的百年市場,有許多南來北往的勞工,因為工作耗費體力、需要飽餐一頓,於是煎粿店應運而生。特色是以油蔥加入在來米一起調配成米漿,再放入傳統蒸籠內蒸熟,咖啡色的外觀相當特別,切塊後等鐵板滋滋作響時放上,以花生油煎熟,美味的油蔥粿就此誕生。

滑順可口的煎油蔥粿,淋上特製稍甜的醬料品嚐,整個油蔥香撲鼻而來。若還想再吃得豐富一點,點一碗丸子湯加油豆腐,或是多點一顆荷包蛋,嘉義人的庶民早餐50元有找。

台南中西區

菜粽:因為耐放、不用保溫或加熱,加上便於攜帶、食用,讓粽子成為台灣典型的農村食品。台南中西區是過去五條港所在,商道港船隻進出,擔任苦力的搬運工24小時待命,於是簡單、飽足的菜粽成了普遍的早餐,最早為了方便消化,使糯米不易漲氣,所以吃菜粽多配麥茶或決明子茶吃,後來味噌湯傳入台灣,現在多數人反倒吃粽子配味噌湯。

吃粽子配味噌湯是台南粽子店的一大特色,且台南人喝湯愛配油條,這碗加了油條增添香氣的味噌湯,就是典型台南風味。

台南

牛肉湯台南人吃牛肉湯當早餐?不少人對此仍抱著遲疑,一來牛肉湯價位高,一般尋常百姓要吃上一碗也大不易;再者,過去農家人因養牛耕作,牛老了即賣給屠宰場,為了怕吃到家裡的牛,多不吃牛肉。不過台南街頭牛肉湯店林立是事實,不少都是凌晨或大清早就營業,除了鄰近屠宰場趁鮮賣以外,旅遊作家阿春仔分享有此一說:「最早起源於安平,漁夫凌晨抓魚會喝碗牛肉湯、加點米酒暖身;後來有錢人喝牛肉湯有部分是為了炫富,但也因為營養高,所以小朋友生病也會喝牛肉湯補元氣。」

滾燙熱湯淋上新鮮現切的台灣牛肉片,不需任何沾醬和調味更能吃出原汁原味的鮮美。

台南麻豆區

碗粿說到台南麻豆著名的小吃,很多人的答案就是碗粿,這碗用米漿細細磨煮、加上肉片和肉燥慢慢蒸炊的碗粿,炊出了麻豆遠近馳名的在地美味。

而最早勾起這份美味與在地人情感的,即是位在中央市場內的麻豆助仔碗粿,第2代李助與第3代李崑進父子,從最早挑著挑擔子到踩著三輪車販售,直到民國39年起在中央市場擺攤,不外傳的好手藝大清早就開賣,如此好入口又不油膩的鹹香滋味,成為當地人必吃早點,更炊出了麻豆碗粿的名氣!

碗粿泛著淡淡米香與肉燥香,軟Q適中的口感混著肉片和蛋黃更添美味。

台南學甲區

虱目魚粥台南地區北門、將軍、七股、學甲到安南區,從300多年前就是虱目魚主要的養殖區。不過最早帶起虱目魚粥早餐的,是源於在地開店超過50年的永通虱目魚粥,過去學甲人口多,當地又有魚市場,凌晨2、3點就要上工,而永通虱目魚粥的老闆便在市場周邊賣粥,以前夏天賣虱目魚粥,冬天產量少改賣草魚、吳郭魚,因而受到歡迎,也逐漸帶起其他家跟著賣,而成了在地特色早餐。

虱目魚雖然多刺,但現都處理成無刺魚肚,更方便入口,湯頭為魚湯加少許油蔥酥和薑絲提味,入口清香。

台南鹽水區

豬頭飯台南鹽水約有4家知名的豬頭飯,是鹽水意麵之外的另一道知名美味。1903年鹽水市場落成時,市場內的張家豬頭飯就已開業,過去的人生活貧困,而豬頭相對是便宜的東西,第1代老闆張和尚以放1年以上的在來米煮飯,再配上豬頭各部位切料,豬頭飯便由此而生,對做工的人而言,粒粒分明的在來米在胃內會膨漲,較不易餓,也因市場做生意早,豬頭飯流傳下來便成為從早餐即開賣的餐點。

粒粒分明的豬頭飯是以在來米和高湯煮成,附上的米湯亦是煮豬肉的湯頭,單吃飯若太乾,建議將米湯淋入飯中一起吃,配上幾份豬耳朵、豬皮、豬嘴邊肉等切料,即是最道地的豬頭飯。

台南新營區

豆菜麵在台南新營、六甲、鹽水和白河一帶都可見其蹤影,但又以新營豆菜麵最為知名,它是以麵粉、番薯粉等原料製作的麵條,將燙熟的麵條放涼,拌上蒜頭醬油和撒上豆芽菜,就是一碗道地台式涼麵。這一帶在早年多是勞動人口、經濟狀況不佳,豆菜麵不僅食材很簡單、價格便宜,再者不燙口能快速進食和果腹,在天氣炎熱的南部地區相對受歡迎,也因多跟著早市營業,所以成了一早就能吃到的風味。

台灣人稱豆菜麵、外省人叫豆芽麵,名稱不同、其實是一樣的東西。豆菜麵因為比一般麵條薄,所以要冷吃才有口感!

 

下一頁:國境之南的恆春,早餐吃什麼?

高雄美濃區

木瓜粄高雄美濃許多居民仰賴農業維生,吃早餐補充體力顯得重要,公務員、學生們也都早起,因此賣早餐的小攤子、早餐店林立,粄類料理為當地早餐主打。「粄」在客語泛指米製品,像是木瓜粄以木瓜絲、在來米為主食材製作,價位親民且具飽食感,成為在地人青睞的早餐,假日更是遊客們早起嚐鮮的小吃選項。

製作木瓜粄要訣是在來米浸泡2小時後,以機器磨成米漿,拌入7分熟的紅肉木瓜絲為主食材。吃起來口感Q香,除了能嚐到木瓜自然甜味,還有蝦皮、紅蔥頭酥的香鹹。

屏東市

肉圓台灣肉圓的製作方式,大致以濁水溪為分界點,以北為油炸肉圓,以南則以蒸炊為主。南部是農業大縣,莊稼人一早要上工,多以米食為早餐才能應付勞動力所需,加上屏東市近郊以往養豬戶多,以在來米漿製皮、豬肉為餡的肉圓自然成了多數人的早餐選擇,搭配一碗豬血湯或魚丸湯就能滿足一早的元氣。以往肉圓都是挑扁擔四處叫賣,有口碑後便在市區開店面,好讓客人有個固定地點可享受美食。另外,屏東市的肉圓店大多一早開賣,過了中午便休息,想吃的外來客記得早起才能嚐美味喔!

» 延伸閱讀:肉圓口味也有分地區?中部、南部肉圓哪裡不一樣?

肉圓吃完可到攤前舀勺清湯,與碗裡剩餘的醬汁拌一拌一同入口,畫下完美句點。

屏東潮州鎮

牛雜湯&白飯潮州曾經有過牛肉屠宰場,但幾乎沒有賣牛肉料理的攤位或店家,會興起早餐吃牛雜湯,可追溯到民國39年代鎮內第一市場的一家牛肉湯攤位,也就是目前潮州著名的牛肉福、牛大福等店的前身。當時市場內客人多是菜販、肉販或是下山買賣東西的原住民,因為都是天未亮就得開始工作,熱騰騰的牛肉湯或料多實在的牛雜湯搭配白米飯,一下肚胃都暖呼呼;加上後來攤位老闆的兒子陸續傳承開店,久而久之便形成早餐吃牛雜湯的在地文化。

有牛心、胃、脾、軟骨等超過10種的牛雜,帶點淡淡中藥香的湯頭,鹹香滋味超級下飯。

屏東潮州鎮

肉粿以前逢年過節東港家家戶戶都會自己炊粿,為顯豐盛,吃粿時可能加上拜拜用的滷三層肉、香腸或是東港盛產的中蝦或是蝦猴等,或是淋上以虱目魚為底的米漿湯,更有飽足感。加上肉粿保存簡單,漁民一早出海補魚時裝進便當盒方便實用,或是下午捕魚回來後吃一碗解饞,也讓肉粿逐漸成了當地人的早餐或是下午點心,後來因過於麻煩,自己炊粿的人少了,店家便開賣,自然而然形成頗具特色的在地小吃文化。

在地人最常見的吃法便是肉粿直接加上米漿湯,一次嚐盡富含米香、肉香又帶點濕軟、嫩Q的豐富滋味。

屏東恆春鎮

恆春大麵其實就是陽春麵,恆春有句老俗諺:「入縣城,呷大麵。」恆春以前是縣城,周遭的鄉下無論是走路的、坐牛車的,或是挑運農產到市場賣、到縣城買辦等,因為是一大早就抵達,當然得來碗熱騰騰又能飽足的大麵暖暖胃,或是事情辦完了,吃碗大麵歇歇腳再回去,以往大麵只有油麵及陽春麵2種,清爽的湯頭加上2片滷肉片,再切盤小菜,在當時就算很豐盛了。

帶點中藥香氣的滷汁放入軟硬適中的陽春麵,上桌前舀上大骨湯頭,再放入肉片及豆芽菜等,簡單一碗大大滿足。

鹹粿以前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炊蒸一籠鹹粿來祭祖,是很多在地人的兒時回憶;後來恆春年輕人口外移多,返鄉時家裡便會炊粿,一來表示歡迎遊子回家、二來恆春位置較遠,要返回工作地的車程遠,帶上方便攜帶、冷了也好吃的鹹粿,在路上不用擔心餓肚子。也因為鹹粿製作費時,通常都要前一天做好入鍋炊蒸,因此一大早起來,吃微微溫熱的鹹粿最剛好,慢慢形成早餐吃鹹粿的特色文化。

加入芋頭的鹹粿,入口嚐得到淡淡米香及芋香,還會加上滿滿的菜脯,光看就讓人垂涎三尺。

延伸閱讀:
南甜北鹹?7種台灣經典美食,南北口味大不同!
味是老的好!這8款經典台式罐頭勾起你的童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