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愛吃香菇看過來!台灣菇、外來菇一次認識!
台灣人極愛吃菇,而目前本土種菇技術提升,很多從國外引進後也改良自產,國產食用菇種類相當多,現在就介紹市面上常見的菇類,一起來看看,哪些是你嘗過的?
台灣常見菇類
秀珍菇
因菇體較嬌小,保鮮時間較短,宜趁鮮快食用。
料理方式
口感偏滑,很適合用來拌炒肉絲,或是甜椒、甜豆等時蔬;用來煮湯也能讓湯頭更鮮美。建議勿久煮,纖維易老化。
金針菇(金菇、金菇菜)
一般曬乾的金針菇大多是淺褐色,若顏色過於白皙澄亮,可能是經過藥物處理,最好避免購買。
料理方式
菌傘滑嫩、菌柄脆,滋味清香,用來做涼拌菜或加入火鍋中都很美味。建議不要久煮,否則纖維質老化易影響口感。
珊瑚菇
野生珊瑚菇多生長在榆、胡桃、核桃、柳等樹種枯木或倒木上。生長條件範圍很廣,適合栽種在台灣平地且季節不拘,目前在苗栗以南區域均有種植,多數以太空包方式種植。
料理方式
鮑魚菇
種植需避免陽光直曬,生長溫度在攝氏24~28度最佳,主產季是夏秋兩季,在養菌階段喜歡乾燥,出菇期則愛潮濕,菌傘厚實,大如手掌的鮑魚菇口感Q滑,可媲美鮑魚。
料理方式
脆脆口感與香菇接近,適合煮湯,搭配麻油更對味,用來拌炒肉類、海鮮等鮮味倍增。裹粉炸仍多汁美味,像肉排般乾煎也不賴。
草菇
台灣菇農常於2、3月栽培洋菇(蘑菇)結束後,以原洋菇稻草堆廢料再加入廢棉發酵後,繼續栽培草菇。因草菇極不易保存,需在攝氏12度左右存放,否則易出水、影響風味,多製成罐頭販賣。
料理方式
草菇肉質細嫩、口感潤滑且滋味鮮美。烹調時,建議燙熟再加薑絲等拌炒,口感滑溜,另可加肉片炒香,煮羹湯也鮮美。
因本身蛋白質很高,一定要煮熟再食用,否則易拉肚子。
洋菇(蘑菇)
現台灣研發出夏季生產的高溫洋菇,台南縣為養洋菇重點區域,全年可供應。
料理方式
建議切大丁加奶油、胡椒拌炒;或切片加荷蘭豆、甜豆等,吃來脆帶Q。烤後塗醬料調味也不賴,也可煮湯並試試加青蒜苗,湯汁鮮美。
香菇
最早由日本成功研發人工栽培,在日本冬春乾冷時節,香菇長較慢,傘表面會生成裂痕,看來像花朵又稱天白冬菇,茶色稱茶花冬菇。轉暖後香菇花蕾一長出,幾天內就開傘,傘部大且薄,曬乾就是香信。
料理方式
品質好的香菇口感厚實滑Q,本身沒特殊味道,很適合搭配各種食材!無論煎煮炒炸或煮湯都味美,尤其搭雞肉煮成香菇雞更是老少都愛的一道料理。
白精靈菇
料理方式
本身有特殊淡香氣與麻油味很搭,很多餐廳會用來加入麻油雞,或加入牛奶鍋,增添滑香口感!也可用烤的,但不建議烤太久纖維一樣會老化,放入攝氏180度烤箱烤五分鐘即可。
鴻喜菇
菌傘濕潤時會稍微黏滑,煮後口感滑潤,菌柄有時會略具清淡苦味而又稱靈芝菇,市面除了傳統淺灰褐品系,亦常見白色鴻喜菇,也稱「美白菇」,與白精靈菇相比,菌傘、菌柄皆較小許多。
料理方式
口感細緻滑脆,可用來煮湯、涼拌,或加上荷蘭豆、綠花椰、高麗菜等食蔬一起清炒也合適!也可燴成羹湯或加入火鍋煮,都很美味。唯較不適合烤,會影響口感。
杏鮑菇(鳳尾菇)
杏鮑菇富含多種蛋白質、礦物質、氨基酸、谷胺酸、寡糖及維生素,低脂、低熱量且營養價值高,是經過不斷培育改良的菇種,主要以太空包、塑膠瓶栽培,幾乎沒有野生的;在霧峰、新社、埔里、埔心等鄉鎮可見大量種植。
料理方式
因杏鮑菇口感滑Q帶脆且細嫩厚實,在料理界有素牛排稱號,煎煮炒炸皆可。有不少人研發製成泡菜杏鮑菇或做成三杯、金沙杏鮑菇等。
舞菇
每年的春秋二季是舞菇主要產季,台灣目前採環境控制栽培,四季皆可品嘗。
料理方式
菌傘小、口感偏脆的舞菇,用來拌炒很容易吸取其他食材味道,常被用來加入肉類或各種蔬菜拌炒!用來燉湯料理也不賴,可試試搭配口味重的剝皮辣椒雞湯。
柳松菇
野生的成熟後菇傘會平展開來且顏色變淡,台灣人工栽培的菌種是由日本引進的,於幼嫩時先採收,質地結實,風味濃郁,待成熟時,組織反而變得鬆散、口感差。
料理方式
含大量纖維質,口感清脆滑嫩、香氣濃郁。新鮮的柳松菇可放入火鍋中煮,久煮亦不失脆度;乾燥處理的則建議泡軟、用來燉湯,特別鮮香;也可切碎加蛋液、九層塔葉等拌勻下鍋煎,可嘗多層次香氣。
大家都想做這道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