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這些都是土魠?澎湖白金土魠魚,小心買到假的!
澎湖盛產海鮮,其中土魠魚(白金)、海菜(綠金)、紫菜(紫金)被喻為最上乘的「三金」美味,而秋冬季正逐漸進入土魠魚的盛產期,全台各地都能捕到土魠。
澎湖的土魠魚肉質鮮甜、海味濃郁,價格高昂,和一般小吃店的土魠魚羹使用的廉價土魠魚不同,市面上因此充斥著「假土魠魚」。究竟「土魠魚」有哪些種類?該怎麼挑選分辨?
認識土魠魚
土魠魚泛指鯖科馬鮫屬的海魚,又稱「馬鮫魚」、「馬加魚」、「鰆魚」,台灣沿海都有出產,以澎湖白金土魠最佳,是極受台灣人喜愛的年節魚類,被列入十大美味魚類之一。台灣的土魠魚大致有以下數種:
台灣馬加鰆
外型: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魚身帶有銀白色與深褐色斑點,體長約70cm;和白金土魠非常相似,故常常被不肖商人假冒為「白金土魠」販售。
食用:煎食或煮湯皆宜。
高麗馬加鰆
外型:體長較短,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褐色斑點。。
食用:體型大、魚肉多,價格實惠,適合各種烹飪方式,煎食、煮湯或加工成魚羹皆宜。
日本馬加鰆
外型:魚身細長而側扁,色澤銀亮,背上有暗色條紋或黑藍斑點,體長可達1m,常被假冒為白金土魠販售。
食用:可油煎、煮湯、做成生魚片或鹽烤,亦可加工成罐頭。
康氏馬加鰆
外型:魚身側灰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波形黑色橫帶,體長可達2.4m。
食用:煎食、煮味噌湯或加工製成土魠魚羹、魚酥。
中華馬加鰆
外型:魚身側灰綠色,腹部銀白,成魚體側具不規則黑色窄橫帶,體長可達2m。
食用:煎食、煮湯,多加工成鹽漬品或罐頭。
真假土魠魚分不清?
近幾年,澎湖白金土魠魚的名聲響亮,許多不肖商人遂將台灣西北部產的、價格較低廉的其他種土魠魚,及東南亞進口的冷凍土魠魚假冒為白金土魠,轉運到澎湖漁市拍賣,賺取差價暴利。
「石喬仔,假土魠」
坊間購買土魠魚最常出現的「假冒者」就是俗稱「石喬仔」的棘鰆。
棘鰆
外型:背部藍綠色,側邊銀色,帶有深藍色縱帶,體長可達2m。
棘鰆外型酷似土魠魚,魚肉切片外觀上更相近,但風味可說是天壤之別,土魠魚的假冒魚種就以棘鰆占最大宗,現今廉價的土魠魚羹也是用棘鰆代替。
如何分辨?
【1】從魚身外型來看,真土魠魚身較橢圓扁平,體表顏色較深;石橋仔魚身較細長,色澤淺。
【2】從嘴型來看,真土魠下顎厚圓,石橋仔嘴型上下顯尖,這也是最好辨識的特點。
【3】從尾鰭來看,真土魠的魚鰭呈現V型弧度,石橋仔的魚鰭弧度較扁平。
如何挑買最佳的土魠魚?
掌握當季最佳食用時期
秋冬季是土魠魚的盛產期,從12月一直到隔年春節結束前最為肥美。此外,土魠魚作為最受歡迎的「年節魚」之一,越接近過年期間,價格也會提高,民眾可以考慮提前購買放冷凍。
補捉方法有差異
捕撈土魠魚有「流刺網」及「延繩釣」二種方法。延繩釣的土魠比較新鮮,魚體無損賣相佳,價格較高;流刺網的土魠常會因收網時程耽誤,鮮度較低,且魚身易有套網造成的的傷痕。觀察或詢問漁家,就能更好挑選到品質佳的土魠魚。
魚身軟硬度=新鮮度
土魠魚的肉質具有「隨著鮮度下降會漸漸變軟」的特性,越新鮮魚身越硬,放置或冷凍久了、流刺網捕撈的魚身就容易偏軟,挑選時可以輕觸魚背或魚腹,確認魚的新鮮度。
─
延伸閱讀:
▶【圖解】白鯧?金鯧?鯧魚種類多,你最愛哪一種?
▶蜆、蛤不一樣,吐沙絕對不能泡鹽水?
▶不是放冷凍庫就好!花枝、蝦、貝類...海鮮要這樣保鮮!
分類:
食材百科大家都想做這道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