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山蕉、北蕉、呂宋蕉...各種香蕉哪裡不同?
先知道!台灣香蕉歷史
1895~1910年
台灣割讓給日本成為日本的殖民地,1900年前後,有人進貢南投中寮、集集種植的香蕉給日本天皇,而被稱為人間仙果,所以集集可說是台灣香蕉外銷日本的鼻祖。
1960~
早年來自各地運來的香蕉多由高雄港出口,但露天堆積在出口碼頭容易腐壞,1962年經獲美援貸款,把3號碼頭的倉庫改建成香蕉出口的專用倉庫,1963年完工啟用,即俗稱的香蕉棚,不過隨著香蕉輸出的盛況不再,香蕉棚也荒廢許久,現已改為香蕉故事館,並由餐廳進駐。
1967年是台灣香蕉外銷日本最高峰的時期,在民間紙張還不普遍時,即改以紙箱包裝輸日,每箱重約16公斤,高峰期年銷3,700多萬箱,產量來自台灣北、中、南各地,近八、九成皆外銷至日本,香蕉所賺的外匯占台灣總外匯的三分之一。
在香蕉興盛時期,蕉農的身分幾乎是有錢人的象徵,割香蕉時香蕉的乳汁一旦沾上衣服就成了洗不掉印記,但當時穿著沾滿蕉汁衣服的蕉農卻大受歡迎,據傳當時的酒家、茶室都把這些穿著蕉汁衣服的蕉農奉為上賓,如果衣服太乾淨,反而會被忽視而坐冷板凳。
1968年當時的青果聯合社主席吳振瑞等爆發「金盤金碗舞弊案」,加上當時香蕉發生黃葉病害,無法如預期的產量外銷,又當時的香蕉有綠金(Cash Green)之稱,許多中南美州投資客以大量資金至菲律賓種植香蕉, 因大面積栽種,加上菲國勞力薪資低、氣溫高、香蕉生產期短,而台灣仍屬於小農種植,不敵菲律賓香蕉的低價銷日,使得香蕉外銷數量急遽下降。
1980~
1980年代,台灣香蕉每年銷日從高峰期的3,700多萬箱,降至每年僅剩1,000萬箱,箱重約12.5公斤。
2000~
2000年代,香蕉每年外銷僅剩5、600萬箱,如今近幾年外銷不到100萬箱。
如今,雖然黃金時期已過,台灣的香蕉多以內銷為主,不過像旗山、集集等過去的香蕉產地重鎮也力求轉型,以香蕉為觀光主力,推出香蕉相關商品,甚至連日本人對台灣香蕉也仍有特殊情感,如張宏士的香蕉園甚至變成日本團的香蕉導覽行程。
大家都想做這道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