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肩胛肉?小里肌?常見豬肉部位一次認識
台灣話有句俗語:「有毛吃到棕蓑,沒毛吃到秤錘。兩腳吃到樓梯,四腳吃到桌櫃。有肉吃到肉燥,沒肉吃到垃圾。」形容人無所不吃,一隻豬除了豬毛外,幾乎什麼部位都可以拿來吃。但你知道每天吃進口中的豬肉,是出自豬身上的哪個位置?不同部位的豬肉又有什麼差異?
最常吃的七大部位
A:肩胛肉 Shoulder
►梅花肉 Pork Picnic Shouder Roast
料理方式:適合長時間燉煮、紅燒、大塊烘烤,如叉燒肉、燉肉、白切肉,烹調時間越長越能將味道煮進肉裡,另外也能切成薄片,做為火鍋、燒烤用肉片。
►胛心肉
胛心肉就是下肩胛肉,在傳統市場常聽人用台語說的「ㄍㄚˋ心」就是它。胛心肉因為較沒有油脂,被認為是做絞肉的最佳部位,通常可加入一點肥肉,讓絞肉料理更加滑順,製成料理如水餃餡、包子餡等也會更好吃。
B:前腿肉
此部位脂肪甚少、膠質多,怕吃油的人,常會挑選此部位;肉質比梅花肉結實一點,又不會像後腿肉太瘦,口感上較為適中。
料理方式:因肉質比後腿來得Q,適合紅燒、燉煮至熟爛,或是煎烤烹調、炒肉絲或剁成絞肉做餡料。
C:大里肌 Pork Loin
料理方式:因為纖維細且比較緊密,不適合長時間烹煮;但短時間的烹煮,像是厚切做成炸豬排,或者切絲快炒的口感都很好,可以吃得到肉的咬勁。
在處理時,為了讓肉質可以更加鬆軟,可用肉槌拍肉,此動作會把肉的纖維和一些組織拍斷,烹調時肉的收縮就會比較有限,維持口感,不會過度乾硬。
D:小里肌 Pork Tenderloin
料理方式:這塊肉纖維細,適合快速短時間烹調,以免肉汁流失,像是煎、炒、炸都是小里肌很適合的烹煮方式,或者單純做成炸豬排食用。
E:腹脅肉(五花肉)Pork Belly
料理方式:可依烹調需求來挑選肥瘦比例,油脂豐富的五花肉口感溫潤,適合切塊紅燒或滷、燉煮,不會因為長時間燉煮而肉質變硬,而是會越煮越入味,例如梅干扣肉、東坡肉,最外層的豬皮也因此成為Q彈膠原蛋白代表食物。若想要快炒或清燙後白切蘸醬,則可選擇肥瘦比例差不多的。
F:後腿肉 Pork Ham
後腿肉質特別結實,較靠臀部的地方因為肉纖維較粗,油脂較少僅帶一點肥肉,肉質的口感上較澀。
►臀肉
料理方式:肉質較粗,適合炒肉絲、做絞肉,其實貢丸、火腿、肉鬆等加工品多會選用後腿肉來製作。
若想用臀肉部位來做燒烤料理,可以先切片拍扁,改變肉的結構,這樣處理過會更好吃。
►蹄膀
料理方式:通常適合連皮一起做長時間燉煮,可以切塊滷煮或紅燒,炸過再烤亦很不錯。
G:豬腳、豬蹄
料理方式:適合長時間的滷煮、紅燒。
►蹄筋
一般烹調方式除了在辦桌菜中常吃到的佛跳牆會加入外,也可以略微炸過再滷,QQ的口感與豐富膠質受到不少人喜歡。
大家都想做這道
+ more